财政助力,农作物秸秆高值化利用前景可期

国务院2021年10月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秸秆高值化利用”要求。在国家财政、发改委、科技、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政企合作,创新实践,我国秸秆高值化利用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助推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8月4日,在北京召开的“双碳背景下秸秆高值化利用先进技术成果发布会”向外界传递了这一重大信息。

破解难题,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粮食连年丰收,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化肥、农药等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偏低等问题挑战,成为当前农业生态资源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并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战略。此后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乡村振兴,并把生态振兴作为重要内容,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坚持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作物秸秆高值利用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发所研究院姚宗路对记者表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从2016年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安排10亿元财政专项奖补资金,在北方10省区开展秸秆高值化利用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2019年,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安排18亿元专项奖补资金,将秸秆高值化利用试点省份扩大到全国。2020年至2021年,中央财政连续两年分别安排27亿元专项奖补资金,进一步扩大奖补范围和奖补额度。据统计,从2016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约100亿元财政专项奖补资金,积极支持各地开展农作物秸秆高值化利用工作。在财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目前已建成1000余个农作物秸秆高值化利用试点县,发展态势良好。

变废为宝,找回农业生产的“另一半”

相对于粮食等农产品而言,农作物秸秆成为我国农业农村乃至国民经济的“另一半”财富。

“得益于财政及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我们成为农作物秸秆高值化利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者、受益者,实现了多赢。”指着一堆堆由农作物秸秆转化而来的高科技服饰、绿色食品等产品,安徽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万千。

据介绍,丰原集团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成功研发了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生产秸秆混合糖联产黄腐酸高效有机肥技术,使用混合糖为原料,利用特殊驯化的菌种、生物发酵技术、提取纯化技术、合成聚合技术、精馏技术等加工生物材料和生物能源,使用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资源,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转化,变石油煤炭的“黑金经济"为生物质原料的“绿金经济”,以工业的方式推动农业发展。此外,联产的黄腐酸高效有机肥可以全部还田,有利于改善土壤有机质、有利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黑土地保护,减少使用化学肥料,大幅减少碳排放,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未来利用毎年产生的8-9亿吨秸秆,以分布式乡镇糖厂的模式,在乡镇建立混合糖和有机肥加工厂,以年产3万吨混合糖联产4.5万吨黄腐酸高效有机肥为模块建设,为美好乡村、美好乡镇、农民增收、农民就业创造条件,变废为宝,找回农业生产的另一半。

“每一棵农作物都是一台绿色能源生产机器”

发布会上,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指出,大力发展秸秆高值化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要抓住双碳目标所带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机遇,特别应重点关注生物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通过生物基替代化石基材料,能从根本上实现本质减排和固碳,这是绿色低碳产业的重要技术发展方向。这次成果发布会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变废为宝实现高值化利用的领先技术进行主题交流,为循环经济助力降碳的新路径和减少白色污染的代塑新方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原司长任树本在主旨演讲中强调,秸秆的原料化利用是农业生态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是实现秸秆高值化利用的重要保证。将源源不断的秸秆资源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可有效实现工农复合型产业,拓展农业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特别是在双碳背景下,以秸秆为原料的生产过程对于提升企业的碳汇价值,为下游生物基制品改善碳足迹数值,实现产品减碳甚至实现产品碳中和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

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尹成杰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和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迫切需要加强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村生活垃圾等农林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捡回另一半农业,而理念创新是捡回另一半农业的根本前提。农业农村是绿色能源的大产业大基地,农业是生物质能的最大生产基地,生物质能有其他能源不可比拟的优势。每一棵农作物都是一台绿色能源生产机器,农业生物质能具备绿色、低碳、可持续利用等优势和特点。发挥农业农村生物质资源优势,就地取材、就地建厂、就地转化、就地利用,既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有利于减轻建大厂的投资压力;既有利于解决综合利用农业生物质资源,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既有利于发展农村能源新产业新业态,又有利于扩大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

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在座谈交流时表示,当前,我国农业资源高度消耗的经营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种养业绿色生产和低碳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和迫切要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发展秸秆高值利用技术,构建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乡村产业格局,形成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产业布局与生产生活条件相协调,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来源:中国财经报